DNA解碼:瘦底定肥底?

網誌

繼早前驗血測試食物不耐後,最近我試了另一種身體對肥胖反應的測試,就是透過分析DNA,得知自己的「肥胖風險」,從而「對症下藥」,找出適合自己的減肥/體重管理方法。

雖然12月初第886期MORE已經介紹過,不過有不少朋友或未留意,可參考或再重溫:
DNA一字之分別可以有很大落差。
甚麼是營養遺傳學?
營養遺傳學就是檢測基因對肥胖風險、脂肪攝取及新陳代謝的遺傳狀況,以及瞭解個人基因組合對食物元素的反應,解釋了為甚麼有些人吃得清淡也會容易發胖,是因為擁有不同基因的人對相同食物的反應都不一樣。簡單一點,人與人之間的基因序列有99%是相同的,只有1%的基因序列是不一樣,而單核苷酸多態性(簡稱SNP)是令每個人獨一無二的關鍵,同時掌管了能量消耗、食慾及脂肪的新陳代謝等,因此即使生活在同一環境下及有相同飲食的人,身體反應及體質亦不一樣,解釋了遺傳基因與體重的關係。


基因體重管理
明白了那1%的差別,就明白為甚麼有些人曾經成功減磅但又很快回彈,但是否一世就要肥胖呢?不是,根據遺傳基因差異、新陳代謝、對脂肪的反應等而制訂個人化的膳食建議及運動計劃,「肥底」一樣可以保持健美。以上就是我的報告,一直以為自己係肥底,體重試過最高132磅,亦曾跌至95磅,反反覆覆,但這個基因測試告訴我,我不是天生肥(當然亦不瘦),而是之前一直用錯減肥方法,例如曾試過完全戒掉澱粉質,但基因分析報名指我對碳水化合物的敏感度偏低,即不會因此影響我的體重,反而對飽和脂肪的敏感度為中度,同時明白我所需的運動量為低強度,即我不用大量運動來消脂,令我感覺有點驚訝。

得到報告後,營業師會因應我的報告建議我的飲食,來維持體重,將食物及運動量以「點數」計算,例如我每天需要17點碳水化合物,而1/3白飯大約等於3點,開始時覺得有點麻煩,不過習慣後又覺得不是問題。

如何提取DNA?

要進行此基因體重管理分析,過程十分簡單,先以兩支棉棒放入口腔內刮一分鐘,便可以口腔細胞來進行分析。膳食基因測試從11組對新陳代謝、飲食行為、飽足感及對運動反應有影響基因中抽取出來的12個SNPs,並從肥胖風險、飽和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運動強度四大方面進行建議。得出報告後,以「點數」來量化每天所需要攝取的食物,確保營養均衡。

ANG基因體重管理計畫
價錢:約$13,999
查詢:3979 3200

你可能也喜歡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