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膚界世紀謊話

網誌

2016年,我認為護膚界進入一個巨大的漩渦,用家開始醒覺大品牌包裝宣傳不過心理戰,甚至一場公關災難已經可以令品牌型像插水,說到這裡,還未講到産品質素,只討論購物經驗。而另一邊箱一大堆水貨店、Facebook店、微信店洶群而出,一大批人又享受搵到隠世好物的滿足感,而不知道實質用上面的到底是甚麼,與其說大品牌名不符實,這類網銷小店有些更加去到「得人驚」的境界。

最近兩則新聞都看到我嘆為觀止,不知道為甚麼那些小店總是能夠找到那些山寨廠産品,總是充滿日文、韓文包裝,像最近被廣泛報導的 「水感肌」用到爛面,苦主向皮膚科醫生求診,醫生指她出現類固醇中毒情況,懷疑產品有激素。向消委會求助,結果獲回覆無化驗所,及相關法律約束;海關則指非冒牌不受理;而衛生署則向她表示,非食物及藥物,不屬他們範疇。產品包裝以日文印刷,公司聲稱與日本大型科技公司合作,總部位於日本東京。不過,有苦主透過產品的QR Code認證真偽,竟連至一家公司位於廣州的簡體中文網站,而產品包裝上亦無生產地及說明書,懷疑有關產品由內地生產,日本也無該產品出售。 到這刻為止,大家明白部份所謂靠口碑的黑心網路小店是怎樣經營的嗎? 無非就是極低價生產、入手一些山寨廠産品,以外語包裝,再加上從來不會查證産品出處的所謂「老闆娘自拍素顏」推銷手法,that’s it,而當你出事時,他們就正正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帶,各大部門都愛莫能助。

網上小店閙得熱烘烘的同時,消委會又今公布17款於本地有售的保濕面霜測試結果,發現9款產品標示含酒精,有8款含有1至8種屬可能致敏的香料成分,另外兩款產品含有可能釋出甲醛成分,或會導致部分使用者的皮膚受刺激,產生過敏反應,而有些同時含有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IPBC),亦是可能刺激皮膚的防腐劑。有些産品則含有甲基異噻唑啉酮(MIT),此成分普遍在化妝品和家居用品中用作防腐劑,但近年其致敏性受到關注,故歐盟化妝品條例將於明年起實施在駐留式化妝品中禁止使用這種防腐劑。此外,有8款面霜含懷疑干擾內分泌的化學成分:對羥基苯甲酸酯類防腐劑、防曬劑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柔軟劑環戊矽氧烷和環甲基矽油。相信我,上述中伏品牌你和我都非常熟悉,甲醛、MIT……原來這些都是你我經常用到的,超市、連鎖店上架真的莫問出處。

兩件事差不多同時發生,令我感觸良多,究竟是護膚界一直如此醜惡,大家現在「醒目了」,還是現今世代成份真的越用越差?大家也不用太絕望,我相信還有很多有heart有保證的産品值得大家嘗試,我會努力發掘推薦的。

你可能也喜歡

Recommended